春分是24节气的第4个节气,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它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自立春到立夏为春三月,而春分日正好平分春季,春分在中国古历中的记载为:“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内”。此日正好是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白日及黑夜均为12小时,因此春分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春分后白日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春天逐渐向夏日过渡中。
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后,燕子便从南方飞回北方,雨天时开始出现打雷、闪电。
古人言,“春分不养生,来年把病生”,春分时节万物复苏,也是养生的好时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是养阳气的时节。春属木,生发之势,在脏属肝,从五行学说看,水生木,木旺则克土,肾属水,脾胃属土,在脏腑上说则是肾阴充足则可养肝血,肝木过旺则伤脾胃,因此,顺应春季的特点,春分养生一要平抑肝阳;二要培养肾阴;三要健脾益气。
几个重要的穴位有助于养生保健
1、平抑肝阳
春季养生首先重在调养肝,以下几个穴位是调养肝经的重要穴位—-大敦、行间、太冲、期门。
春天肝木旺盛,对于既往肝肾不足,肝阳上亢,或者肝火旺盛的人来说,更容易出现疲乏无力、头晕头痛、胁肋疼痛、着急易怒、情绪不稳定、指甲干枯、视力模糊、女性月经紊乱等不适。因此,有以上属于肝经的不适症状时,按摩或针灸这些穴位,可以达到清肝平肝、疏肝理气的目的。
2、滋补肾阴
肾为“先天之本”,即为人体的阴和阳都来源于肾,而肾精充足,则肝之血充足,肝阳上亢的情况会更少出现。如果肾阴不足,则会出现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痛,咽干颧红,头晕耳鸣,男性遗精早泄,女性月经量少,或者月经紊乱,舌红少津无苔,脉细数等症状。有了这些症状,调理时需要补肾,治宜滋阴降火,可以经常针灸或按摩肾经的大穴–涌泉、太溪、照海。
《黄帝内经》有云:“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涌泉穴是肾经的起始穴位,经常按摩涌泉穴,可以使人肾气充足、耳聪目明、精神充沛,延年益寿。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古人称太溪穴为“回阳九穴之一”,认为它具有极高的补肾回阳救逆之功。照海为八脉交会穴一,通阴跷脉,具有补肾阴,清虚热的作用,可有效调理肝肾阴虚引起的失眠、潮热盗汗、头晕耳鸣等症状。经常按摩这三个肾经大穴,对于调理肾经进而补益肾的阴阳大有裨益。
3、健脾益气
东汉医家张仲景《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春季肝气旺盛,容易阻碍脾胃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脾胃健康可保证全身气血充足,因此,对于脾胃稍弱的人,应该在春季常常调理脾胃。脾胃虚弱易出现便溏、便秘、腹泻、胃痛、反酸、胃胀满、恶心呕吐、乏力等。
足三里为胃经大穴,民间流传“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扁鹊心书》上说,常灸足三里穴,“虽未得长生,亦可保有年寿也”,足三里穴是常用的保健穴。三阴交穴是脾经要穴,为足三阴经(肝、脾、肾)的交会穴,此穴可调补肝、脾、肾三经气血。常针灸、按摩这两个大穴,可以起到调理脾胃、补益气血的作用。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质,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做自我调理、保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陈文强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博士,美国执业针灸师。原北京宣武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业特长:长期进行中医学改善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20年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对内外妇儿以及各种中医杂症多有临床心得。尤其对于脑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运动神经元病、头痛、眩晕、失眠、难治性癫痫、面瘫、各种疼痛等涉及老年或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干预,有独到之处。
联系方式:电话、Telegram 571-451-9684
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