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华视讯》 近年来,安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力度,通过扎实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举措,有效增加了科技成果供给,取得明显成效。大科学装置集群效应显著增强.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三大装置合作联动,发挥同步辐射光源和稳态强磁场技术共性,推进设施联用,在新能源与核聚变,新材料,物质与生命科学交叉领域开展高水平研究,产生国际顶级权威研究成果论文9篇,较过去5年数量翻番。
在最近发布的《2020全球城市基础前沿研究监测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有北京、上海、南京和合肥4座城市入选TOP20城市,分别排名第三、第七、第九和第十六,占到五分之一席位。合肥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领域排名第五名,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和物理学领域2个领域分别排名第九和第十。在基础前沿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北京最多,有167位,上海只有46位、合肥有27位、南京有24位。
报告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编制,建立一套国家和区域、城市层面基础前沿研究的综合监测方法,对全球城市的基础前沿研究进行比较与分析。报告围绕着研究前沿热度指数、突破性成果、高被引科学家等三个方面构建了基础前沿研究监测指数的逻辑模型并进行监测分析。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安徽基础研究项目资金累计投入4.6亿元。此外,还设立运营规模100亿元的量子产业基金,组建规模2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为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安徽从有限的地方财政中安排资金,支持中科院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中科大高新园区建设,支持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大科学装置建设,以及合肥先进光源等项目预研。
为进一步做好安徽省战略性基础研究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今年六月,安徽省已公开征集需求建议。需求建议,重点围绕基础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科学问题,及安徽省战略布局和产业变革重大需求,以促进重点领域整体研究能力的提升,以及基础研究与产业跨越对接融通,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为目标,突出需求建议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
近年来,安徽在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的同时,不断探索有特色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让更多主体参与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合力做大基础研究“蛋糕”;资助了一批高水平基础研究,涌现出如“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证明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等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
一是加大基金规模,鼓励前沿探索。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年度预算由4000万元增加至8000万元,累计投入3.2亿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投入1000万元,对数学、物理、生物等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倾斜,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应用导向,加强信息、能源、健康、环境、材料、制造、工程、农业等重点应用学科建设,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基础,通过应用驱动基础研究。
二是“自上而下”建立对接中央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投入机制。2018年首批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自2019—2024年累计投入4亿元,每年安徽省投入60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匹配资金2000万元。2019—2020年已累计投入1.2亿元,重点围绕信息、能源、环境、健康、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与农业等相关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三是“自下而上”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企业承担和参与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计划,与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共同出资设立能源互联网联合基金,自2020—2022年累计投入3000万元,每年国网安徽电力公司出资700万元,省自然科学基金匹配300万元,围绕坚强智能电网、泛在电力物联网等相关领域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研究。
四是初步构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体系。修订《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新设立“优青项目”“重点项目”和“联合基金项目”,并明确各类型项目资助定位。扩大人才类资助项目,构建包含“杰青项目”“优青项目”“青年项目”的人才资助项目;兼顾自由探索和需求导向,构建包括“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的探索类项目;“联合基金项目”作为融合类项目,体现联合资助方需求。
加评论